一提起孙权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“孙十万”——那个在合淝城下,被张辽八百精兵杀得丢盔弃甲,几乎“送”掉自家性命的尴尬主角。在曹操的雄才大略和刘备的仁义光环下,孙权似乎总显得有些黯淡,像个守成有余、开拓不足的“富二代”。
然而,如果我们把视线从一城一地的得失上移开,将三国看作一个动态的、长达数十年的战略棋局,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:那个被嘲笑的“孙十万”,或许才是这场棋局里最冷静、最可怕的操盘手。
他的人生信条里,没有英雄主义的冲动,也没有匡扶汉室的执念,只有两个字:活着。并且,要以胜利者的姿态,好好活着。
夷陵之战:一场教科书式的战略欺诈
要理解孙权的段位,夷陵之战是最好的范本。
当时的情势,对东吴而言是绝境。关羽被杀,荆州已夺,刘备倾国之兵,挟雷霆之怒,顺江东下。这不仅是复仇,更是蜀汉的国运之战。北方的曹丕则在一旁虎视眈眈,坐山观虎斗,准备随时给予致命一击。两线作战,稍有不慎,东吴就是下一个袁绍。
孙权是怎么破局的?他做了一件让后世无数“热血青年”不齿的事情——向曹丕称臣。
他放下一切尊严,用最谦卑的姿态,上书曹丕,接受了“吴王”的封号。这一手,在当时东吴内部都引起了巨大争议,被认为是奇耻大辱。但正是这看似懦弱的一跪,为东吴赢得了最宝贵的东西:时间和空间。
它成功地麻痹了曹丕,让魏国从一个即将下场的猎人,变成了一个悠闲的观众。曹丕天真地以为,孙刘火并,两败俱伤,自己可以轻松收拾残局。他完全没料到,孙权的“臣服”只是一个战略烟幕弹。
通过这波操作,孙权将一个“双线生死局”,硬生生扭转为“单线决战局”。他得以集中全部国力,将陆逊推到前线,心无旁骛地应对刘备。
结果我们都知道了,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,刘备惨败,白帝城托孤,蜀汉元气大伤,十年之内再无力东顾。而当曹丕终于反应过来,发现自己被耍了,再兴兵伐吴时,东吴早已严阵以待,士气正盛。曹丕的军队,除了在江边望洋兴叹,一无所获。
整个过程中,孙权将隐忍、欺诈和实用主义发挥到了极致。他用一个虚名,骗过了当时最强大的曹魏,瓦解了最危险的夹击,然后一战定乾坤。刘备和曹丕,两个当世豪杰,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。
这哪里是“孙十万”,这分明是顶级战略大师的惊天手笔。
生存,是最高级的进攻
纵观孙权一生,他的核心战略思想,就是利用矛盾,制造平衡,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。
赤壁之战,他联合刘备,共同对抗强大的曹操,因为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威胁。
夺取荆州,他背刺盟友,因为坐大的关羽已经威胁到了东吴的腹心。
夷陵之战,他臣服曹丕,因为倾国而来的刘备是生死之敌。
他的每一次结盟与背叛,都不是出于个人好恶,而是基于最冷静的利弊计算。他的字典里没有永恒的敌人,也没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曹操和刘备,终其一生都在为了某个“理想”而战,一个要统一天下,一个要匡扶汉室。
唯有孙权,他的目标最纯粹,也最实际:让江东这块基业,在乱世中存续下去,并且不断壮大。
所以,我们看到他能容忍周瑜的少年意气,也能承受陆逊的临阵专断;他能提拔草根出身的吕蒙,也能重用北方来的鲁肃。他的用人之道,同样是为“生存”这个最高目标服务。
曹操和刘备,像是两个天赋异禀的进攻型选手,打出了无数精彩绝伦的比赛。而孙权,则像一个精于计算的防守反击大师,他不在乎场面是否好看,只在乎最后能否拿下分数。他用一生的隐忍和算计,熬死了曹操,熬死了刘备,甚至熬死了曹丕,最终登基称帝,将一个偏安江东的割据政权,变成了与北方分庭抗礼的煌煌大国。
所以,别再用“孙十万”的梗去定义孙权了。
他或许不是最勇猛的战士,但他是最坚韧的君主;他或许没有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,但他有保境安民的传世基业。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他用自己的方式,诠释了什么叫做“剩者为王”。
赞(0)